
6月20日至25日,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典籍文创工作委员会、典籍博览交流专业委员会承办,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主题为“古籍类文物的展览策划”,即“典籍活化与创新利用”(第四季)网络培训班圆满结束。342名来自全国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保单位,出版行业、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古籍爱好者报名参加培训。
重点突出,注重实操
在认真梳理总结前三季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经充分调研和精心筹备,第四季网络培训班聚焦“古籍类文物的展览策划”主题,课程包括“典籍展览的几点思考”“破题·入境—谈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嘉德藏书文化特展策展思路”“敦煌·一窟一世界”“当代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实践”,从团队组建、经费规划、展览选题、展览研究、展览策划、实施推进、合作借展、典藏保管、展线设计、展品布置、展览宣传、后续收尾等12个实际操作环节入手,结合古籍善本、敦煌洞窟藏书票藏书印、绘画作品等典型案例,多角度、全流程讲解古籍类文物的展览策划,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多元化展现与传播典籍中所蕴含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实现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第四季网络培训班于5月26日由协会微信公众号正式官宣,得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图文创等机构微信公众号的积极转载,据不完全统计,各微信公众号累积阅读量近万次。为方便学员查遗补缺,平台设置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视频回看权限。
师资精良,倾囊相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着持续呈现精品课程的初心,本季培训班从国家图书馆、北京画院、嘉德文库、敦煌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等多家知名文化单位,邀请到五位业界资深精英为学员们集中授课。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志清,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一系列展览为例,结合多年策展经验,详细讲解典籍展览“六条线”:叙事线、展品线、说明线、知识线、补充线、扩展线等,强调典籍展览要反映人、道、情、美、境,图书馆就是大写的典籍展览;典籍和相关活动莫不是展览;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主张带着问题意识策展,通过“策”“略”“划”三个主题字眼的生动讲解,迅速将学员带入策展时空历程;嘉德文库主编兼总经理杨涓从“藏书的风雅”特展出发,以实体展览来论证策展内在逻辑、灵感来源、方案整合;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吴健立足敦煌石窟与古遗址视觉研究,讲授石窟艺术展览展示的学术理念、视觉阐释和表现风格;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委会委员李丹丹回顾展览方式的历史演进,强调体验式展陈设计,即把每一个展览主题深度挖掘,用环境、空间、展品、展陈方法,让展览同观众形成良性互动。“古籍类文物的展览策划”网络培训班,继前三季网络课程余绪,持续打造古籍活化利用的文化盛宴。
协会高度重视网络培训班的课后师生互动环节,在及时收集整理学员课后疑问并梳理成问题清单后,于6月25日专设主题研讨环节,由协会副会长、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担任主持人,与五位老师在线互动问答,为学员们答疑解惑。围绕如何避免典籍展览同质化?怎样彰显不同主题典籍展览的个性?看展的顺序有什么讲究?艺术书展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的火爆取决于哪些因素?策展时如何取舍平衡以便让观众更好地处理庞大的信息量?设计小而美的展览有什么好的建议?等问题,各位老师抽丝剥茧,分享创作心路,探讨策划思路,给学员们带来新的启迪。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古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加强智能信息环境下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由协会主办的 “典籍活化与创新利用”网络培训班已顺利举办四季课程。培训班以呈现一场关于古籍活化利用的文化盛宴为宗旨,主题鲜明、大咖云集、干货满满。接下来的两季课程还将持续关注古籍资源创新出版和智能利用等领域,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