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动态资讯
协会动态
文化资讯
通知公告
“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 走近中国珍贵古籍
时间:2021.09.06 来源:济南日报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210824/1922568.shtml


古籍修复师在展示古籍修复技艺。

  文/图本报记者赵晓林

  七夕晒书,是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文化传统,到唐宋时愈加盛行。这既是古人保护书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文人雅集的一种形式。

  8月22日,在七夕刚刚过去之时,在山东省图书馆五楼册府琳琅展厅内,再现了这样一场富有古韵的活动:“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2021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晒国宝”体味古籍旧书里的“美”

  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齐鲁书缘翰墨缥缃——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晒国宝”。

  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我国十大图书馆之一,以历史悠久、馆藏宏富而著称。一个多世纪以来,山东省图书馆形成了规模宏大而又具有特色的馆藏,主要有:海源阁专藏、易学专藏、齐鲁地方文献、佛经专藏、金石拓片等。为向建馆110周年献礼,2019年3月,山东省图书馆启动了镇馆之宝遴选工作,从70万册古籍中甄选出5部镇馆之宝。恰值2021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之际,向公众介绍五大镇馆之宝,以激发全社会分享典籍、传承文化的热情和力量。

  记者在现场看到,镇馆之宝都是国宝级古籍:宋刻本《万卷菁华》、清初影宋钞本《战国策》、清康熙四明嗣法沙门深湛大师刺血填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及《聊斋文集手稿》、明代孙次岩绘制的彩绘本《煮粥救荒图》等。据介绍,这些古籍、绘画,都是山东省图书馆最珍贵的藏品,这次拿出来展示,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的珍贵性和研究价值,认识到古籍里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体味到古籍的“美”。

  活动现场,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作为主讲人,就展示的几部珍贵古籍进行了系统性解读,对这些古籍为什么珍贵、每部古籍都隐藏了哪些“秘密”、如何去欣赏了解古籍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修古籍让残破文物“起死回生”

  活动的第二部分是“故纸余香中妙手传艺——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晒技艺”。

  省图的古籍修复师杨林玫、侯妍妍、杨洁展示了雕版印刷、碑刻传拓、古籍修复技艺。已经残破或者粘贴的古籍内页,在这些修复师的手下,经过复杂而缜密的修复,基本恢复了整齐的样子,虽然无法完全恢复原貌,但已经基本让古籍焕发了“新颜”。

  修复师告诉记者,古籍修复被称作古籍的“续命汤”,是我国非遗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它起源于唐朝时期专门修复古籍的装裱匠人,延续至今已经形成了多样的流派与步骤。古籍修复主要包含20多道工序,各道工序中又集合了各种手法技巧,其所用的传统工具及手法都无法被机器所替代。修复师还介绍,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书籍的一种重要的制作方式,它结合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包含备纸、备板、刷印等多道流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项目。

  修复师展示的传拓是以纸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汁将内容清晰显示出来的一种古老技法。此法主要应用于碑刻、甲骨、陶器、铜器、玉器、瓦当、画像石、铜镜等金石器物上,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传拓产生的作品称为拓片,是记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技艺都非常独特,平日确实难得一见,真正目睹了这些技艺,才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版权声明 | 关于协会 | 地理位置 | 联系我们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中关村南大街33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