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动态资讯
协会动态
文化资讯
通知公告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未来可期
时间:2018.09.25 来源: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

  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随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对古籍保护人才的需求及其培养,使得古籍保护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

  为了构建多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建设付诸实践,9月13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广东中山大学举行了第三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是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一个知识门类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从2014年起,国内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依托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优势,陆续开设了古籍保护专业课程并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取得可喜成果。本次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复旦大学杨光辉研究馆员、武汉大学周耀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美芳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姚伯岳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孔庆茂教授等先后交流了本校培养古籍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以及所引发的思考。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杨忠教授站在学理的高度,提出建设古籍保护学科须先厘清定义、内涵和建设路径,鼓励更多的院校尝试开展古籍保护专业研究生教学。南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柯平从古籍保护学科建立条件、学科归属、研究重点、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设古籍保护学科的路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詹长法研究员,以国际化视野观照古籍修复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介绍了国外特别是意大利高校古籍修复专业设置情况和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以“寻找古籍保护的灵魂”为引,强调古籍保护学科建立重要意义,并对研讨活动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专家们认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重在行动。目前可积极推动上下结合,从继续争取古籍保护专业学科设置和备案、继续扩大古籍保护专业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一批古籍保护研究基地、编撰古籍保护专业基础教材和指南、在协会建立古籍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面着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虽然道路曲折,但未来可期。正如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所言,“建设中华民族文化,主力军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路虽长,靠我们自己走;问题复杂,靠我们自己群体解决,我们的路子会越走越广,前途光明无限。”

版权声明 | 关于协会 | 地理位置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7030921号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中关村南大街33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