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视频)顺利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和嘉宾等30余人。


会议由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光辉主持。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首先致辞。刘会长肯定了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成绩,认为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凝聚全国古籍保护写印材料领域力量,推进写印材料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诸如召开传统写印材料国际研讨会、藏书家收藏与保护国际研讨会;举办古籍书志、西文装帧与修复、传统造纸与古籍修复技艺研修专业培训;开展传统写印材料标准化检测研究,联合申报中国传统手工纸行业标准等等。每年的学术年会均能围绕传统手工纸研究应用、手工纸数据库建设、非遗造纸与古籍修复技艺、行业标准研制主题展开讨论,籍此契机,同步考察调研相关企业,努力构建产学研交流平台,不负众望地发挥了专委会的作用。希望新一届专委会继续围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深入实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促进产学研融合及交流互动,合力解决古籍保护写印材料的科学认知和保护、技艺传承及规范生产等关键问题,持续推进相关重大科研课题的项目申报,推动中华古籍保护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让专委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闫玥儿作专委会2021年度工作报告。专委会2021年2月1日顺利完成换届工作,新一届专委会共有24名正式委员和5名顾问委员。专委会2021年工作包括建立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生实践基地、举办李渔及其“芥子园”主题书画创作展、续办“以字证心·以笺载道”第五届金秋曝书节、开设西文书籍修复培训班(与佘山天文台合作)、发表《金光明经》科学检测与修复保护系列论文等。在2021年11月10日,专委会牵头主办第三届传统写印材料学术研讨会(与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合作),来自德国汉堡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的海外专家,来自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浙江图书馆、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北京海关等公藏单位的专家,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院校的学者及其他听众近200人参与了此次学术会议。研讨会围绕“写印材料检测与保护、古代书写材料史研究、古代印刷材料史研究”等主题展开,呈现了24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为海内外同仁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进中西方传统写印材料研究的发展。

11日的专委会会议,副主任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发言,她强调了珍贵古籍文献修复中材料研究和个性化制作的需求迫切。在对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大陆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印刷品进行抢救性修复时,国图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利用先进仪器设备,通过对纸张成分、纸涂布材料分析,以及原件与补纸色差分析等,尝试自行抄造修复用补纸来修复藏品,进一步提升修复效果。修复人员首先采集了修复对象纤维成分、纸张厚度、帘纹宽度等指标参数,自主开展了修复用补纸小样的抄制实验。取得满意效果后,聘请专业抄纸技师,按照修复人员提供的纤维成分配比、纸药用量、帘纹样式等相关指标参数,采用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小批量抄制修复用补纸。采用此种方式为佛经配置修复用纸,一方面大幅提升了修复用纸与藏品原件的匹配度,也节省了修复人员用于寻找理想补纸的时间。此外,陈馆长还介绍了天禄琳琅专项修复项目、西夏文献修复项目、法帖印谱修复研修班等,指出公藏单位个性化制备修复用纸在珍贵藏品修复上应用,需求比较迫切,或许可以与批量生产修复用纸张互为补充,成为修复用纸张现阶段的选择。
中国艺术研究院舒光强介绍了他对卷轴书画修复工作的体会。舒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到不少的古代手工纸,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近现代等,其中经手最多的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作品。在修复过程中遇到最大的瓶颈,是找不到与作品相匹配的纸。中国手工纸在近一个世纪以来,遭遇了不堪言状的衰退,许多纸样和生产工艺都消失了。他呼吁专委会的各位专家共同努力,把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早日解决书画作品修复的补纸问题。
上海博物馆徐文娟介绍了她参加第三届传统写印材料学术研讨会后的感想。会议涉及传统造纸和制墨工艺、纸墨写印材料科学分析及修复材料的研究等方向,内容全面丰富。通过联合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中国科技史学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会议,覆盖面更广,增强了写印材料专业委员会的社会影响力,更有利于推进传统写印材料研究的发展。传统写印材料种类丰富,目前对于博物馆来说,修复材料的不同批次质量参差不齐仍是主要问题。开化纸经过系统研究取得不错成果。2021年新一届委员会专家队伍更加壮大,希望大家共同协作,对其他修复材料提出规范性要求,指导行业应用。
国家图书馆易晓辉也谈到了第三届传统写印材料学术研讨会的参会感想。研讨会上学者们的研究都非常前沿,将许多先进科技引入到纸质古籍文物的保护研究当中,这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提供了许多全新的思路。未来还需加强新技术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尽快解决保护实践中的一些难题,特别是传统修复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为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从建成以来,一直负责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配发修复用纸的质量检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案和质量标准,同时也为文博领域的同行提供修复用纸质量检测、古纸样品的特性分析等服务,将实验分析研究与具体的保护修复工作相结合。实验室还申请了纸质文献保护相关的科研项目,及时将研究成果发表供业内交流和参考。
浙江图书馆汪帆老师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中的“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提出民国文献的保护(包括脱酸和修复)将成为文献保护工作的重点。浙图馆藏民国文献数量庞大,但损坏程度也相当严重。民国文献大多由机器纸印刷,纸张酸性极强,极容易引起纸张老化变质,从而影响文献保存寿命。此外,装帧破损(脱胶、断线、封面残破)、鼠啮虫蛀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于民国文献中。因此,民国文献作为“新古籍”亟待抢救和保护。与传统古籍修复相比,民国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全局性的组织和准备、缺乏系统的配纸共识、缺乏合理安全的修复方法等。汪老师呼吁,有条件开展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机构或者单位,亟需先行分析馆藏民国文献纸张类型、破损状态,进行病理判断,尽可能建立民国文献材料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调研民国文献脱酸现状,并寻求适合的纸张生产者(单位),共同研制开发相对应的修复材料,为即将到来的民国文献修复和保护高潮做好准备。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罗婵老师介绍了所在单位在手工纸研究与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她指出,手工纸评价体系的缺失使手工纸的性能因难以判定而难达到稳定。因此,深入了解手工纸老化机制、探究传统手工纸的多尺度结构特性以及评估使用寿命是恢复制备长寿命手工纸的前提,也是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基础,对于书画艺术品创作和古籍文物修复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手工纸的研究与珍贵古籍等实际样品的表征与分析相结合,上海质检院与复旦大学开展了古籍古纸的无损/微损检测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旨在通过微量样品获得纸张内部及表面多层次的结构特性,以无损或微损坏纸张的方式准确地分析纸质文物的材质及老化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彪重点介绍科大手工纸研究所编撰《中国手工纸文库》的设想、成果,该文库将全面、系统地采录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手工纸的实物样本,为我国手工纸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真实可靠的实物纸样基础,为我国手工纸文化研究和传播提供真实、权威的实物载体。目前团队已调查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300多家手工造纸工坊,《中国手工纸文库》已完成一期项目,包括《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贵州卷》《广西卷》《安徽卷》《浙江卷》等,二期继续完成出版。
贵州民族大学卢云辉馆长建议,把写印材料研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将传统写印材料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经济产品开发。在乡村振兴中建立古法造纸文化传承点,融入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从而可以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丰富旅游产品内涵。还可以设立古籍文献陈列馆、地方文化陈列馆等,与地方政府需求相结合。
刘家真委员提议建设国家手工纸档案库,李国庆委员会后特别提议启动馆藏古籍用纸图谱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
最后,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光辉总结发言,感谢专委会委员对专委会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专委会将继续努力,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进写印材料研究与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