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动态资讯
协会动态
文化资讯
通知公告
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3.04.04 来源: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

  2月24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承办的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专家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夏文专家史金波,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财通证券北京分公司业务副总经理孙建维,杜伟生等古籍修复专家,《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代表约20人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主持。

  上周,“塞北流金 焕发新彩——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展”开幕式在国图•津湾文创空间成功举办,本次专家研讨会系该展览的配套活动,旨在致敬为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刘惠平认为,项目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我们史学专家、文献专家和修复专家的倾情付出,为文献续命提供了重要保证。本次研讨会既是专家、同仁对这个项目的专业总结和未来规划,也充满着方方面面对国家古籍保护工作的期待。希望未来能吸纳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投身国家古籍保护事业,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文脉贡献力量。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陈红彦和项目修复团队关于项目情况以及实施过程的工作汇报,现场观看修复后文献并展开点评。史金波先生认为,本次修复是国家图书馆第二次系统性修复馆藏西夏文献,修复状态达到预期成果。他总结本次修复工作有三大特点:一是难度大,修复前文献破损较严重,对修复方案、修复操作要求高,修复团队很好地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修复任务;二是要求高,因为文献极其珍贵,所以要求修复人员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件内容、样式、装帧等原始风貌;三是质量好,修复后的文献有很大研究整理价值,在修复过程中,所存残渣、碎片得到完好保留,对版心等细节的处理做到了合理细致。由于文献含金量高,可供研究的细节多,将对西夏学,文献学、版本学等学术研究提供实物佐证,建议尽早开展相关工作,发掘文献价值。

  杜伟生对修复团队的付出给予肯定,认为该项目是近年来古籍修复难度最大的一项,在推进过程中,学术专家的参与十分重要,尤其在修复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界深度参与有效提升了方案合理性。虽然修复过程中采取的操作技术复杂,但修复成果令人满意,期待加大成果发布和宣传展示力度,以飨读者和学界。针对实施过程中对存疑之处,如装帧类型等需持审慎态度,与会专家建议修复人员与学者保持合作,将项目修复成果规范化、科学化,尽力避免谬误。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效果良好,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顺利完成,充分体现了各方力量的良好配合,特别是来自财通证券的公益资助,有力推动了项目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项目修复团队围绕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后续整理利用、成果发布等工作提出了初步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中华典籍、赓续华夏文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已经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的顺利完成,有赖于社会力量的支持,是多方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秀案例,具有示范效应,有力推进了古籍修复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为古籍保护事业储备了后续人才。未来,国家图书馆将携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进一步推进对修复后西夏文献的合理利用,推动成果发布和转化,向业内分享成果,助力国家古籍修复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关资料】

  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搜集、保护、修复,对西夏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起步早,是国内收藏西夏文献最多的公藏单位。1929年,国图即以重金购入西夏文古籍文献,计17种,124件。2003年,国家图书馆启动西夏文献修复工作,总结修复原则、适用技法,严格筛选修复材料。在有效保护馆藏西夏文献的同时,延长文献使用寿命,留存宝贵修复经验和相关参照。

  2015年,国家图书馆入藏的西夏文古籍文献,系近年来发现的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版本与装帧形式最多的一批,经专家研判,均系历史原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极大丰富了馆藏,有效填补了我国西夏文献存藏空白,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遗憾的是,这批文献历经近千年沧桑,大多残损严重,根据行业标准判断,约80%以上可定为一、二级破损,苦于病害,多数文字已无法完整阅读,亟待抢救性修复。作为存藏单位,国图于2017年启动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襄助下,修复条件、流程管理、宣传推广、成果发布等多项工作得到大幅度提升。

  古籍馆作为项目具体实施部门,合理规划项目实施方案,总结梳理多年来修复工作经验,在项目中设立“首席技术专家”,由具有40余年实践经验的“全国技术能手”刘建明担任。工作中采用新老结合的工作模式,多名青年修复师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修复工作,并同步开展科学研究、数据检测、档案记录、宣传推广等工作。由于西夏文献晦涩艰深,为达到预定修复目标,修复过程中史金波先生作为学术顾问,全程给予关注和指导。这种工作模式,不仅保证了修复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提升了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近年来国图又一次有益的古籍保护实践。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通过五年多的努力,130余册(件)西夏文献完成抢救性修复工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传统书籍装帧技艺”的保护基地,国图历来重视对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古籍馆作为非遗项目主要传承群体,多年来积极推动队伍建设。此次项目中,一批青年修复师全程参与方案制定、修复操作、项目管理、宣传推广、成果发布等工作,推动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这批西夏文献的入藏和修复,大幅提升了西夏藏品数量和品类,体现了国图人不遗余力的搜采精神与孜孜以求的守护精神,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西夏文献修复前后对比图


西夏文献修复前后对比图

版权声明 | 关于协会 | 地理位置 | 联系我们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中关村南大街33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