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动态资讯
协会动态
文化资讯
通知公告
以新思路、新技术,引领古籍鉴定专委会的未来发展
时间:2025.01.08 来源: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

2024年12月27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本年度专委会年会。本次会议又名为“新文物法视域下古籍鉴定与保护工作新探索”,旨在通过学习新修订的《文物法》,以新思路、新技术,引领古籍鉴定专委会的未来发展。

古籍鉴定专委会主任委员李致忠,副主任委员陈红彦、翁连溪,秘书长刘乃英,副秘书长白鸿叶,以及委员艾俊川、陈先行、陈坚、程有庆、郭立暄、罗琳、孟宪钧、李云、李际宁、李国庆、李勇慧、刘禹、拓晓堂、谢冬荣、张丽娟、赵前等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教授刘玉才、博士后高树伟、和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易晓辉作为特邀嘉宾列席会议,会议由副主任委员翁连溪主持。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出席会议并致辞,她对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会上,李致忠先生率先带领委员们学习今年1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新文物法》)。在刘乃英秘书长领读第一章《总则》、第四章《馆藏文物》、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后,委员们围绕《新文物法》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李先生说,该法总则的第四条,由原来的“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修改为“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其中新增“挖掘价值”的提法,着重强调了古籍保护人员的研究任务,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翁连溪、陈先行、拓晓堂委员就古籍定级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以及如何与文物定级标准统一等问题阐述了认识,北京大学刘玉才教授在发言中则提出,图书文献与一般的文物是有区别的,古籍文献有利用的需求,不能仅仅强调它的文物性,还应重视其在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中的重要价值。与会委员围绕《新文物保护法》展开了讨论。

特邀代表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易晓辉、北京大学博士后高树伟在会上分享了古籍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思路。易晓辉与大家讨论了《纸张材料分析在古籍鉴定中的应用》,他认为,传统古籍鉴定方法中对纸张的描述,偏向于质感描述,与实际材质有差别。而现今基于纸张的古籍鉴定新方法,则运用了显微、色谱、光谱等技术。因此,应着眼于未来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去分析纸张材质,探索微观纤维、原料和分子结构层面的时代特征。确定纸张的产区、生产时间,可以为古籍鉴定体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高树伟在《深度学习辅助古籍版本鉴定》中,阐述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作为古籍版本鉴定的辅助手段。通过大量收集各个版本的古籍图像及特征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建立古籍版本鉴定模型,去判断古籍的时代、刊刻地点,将计算机视觉与古典文献学两个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实现全自动鉴定平台、虚拟修复展示、移动鉴定的应用等。与会委员对古籍鉴定的新技术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也提出更高的期望。

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红彦对专委会2024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报告了2025年工作设想。她对以新技术、新思路引领古籍鉴定工作的未来发展予以充分支持,希望专委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的交流、拓展合作领域、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同时她特别感谢了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对会议的赞助。

最后,李致忠先生作会议总结。他强调,要继续深入研究古籍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同时不能丢掉文献考证这一古籍鉴定的根本,将两者有机结合好。临到会议结束时,参会委员意犹未尽,又对发挥AI技术和纸张分析方法对古籍鉴定的辅助作用,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这些新的探讨,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未来,也是本次年会的亮点,建议今后召开年会在此基础上增加时长,丰富有益行业发展的专题探讨。

版权声明 | 关于协会 | 地理位置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7030921号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中关村南大街33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