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4日至21日,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承办的“古籍鉴定与定级培训班”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9月14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原馆长陈红彦,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主任、古籍馆副馆长谢冬荣,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长吴凯出席开班仪式。40名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校及民间古籍收藏单位的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班以“小班教学”为特色,聚焦古籍鉴定与定级核心技能,旨在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推动古籍保护从专业领域向社会普及。

一、课程设计严谨,师资力量一流

本次培训班长达7天,内容覆盖面广,紧扣古籍鉴定的理论与实践,助力学员系统掌握鉴定技巧。课程设置包括宋元明清古籍鉴定、宫廷刻书、活字本鉴定、古籍原刻翻刻及初印后印、古籍定级标准解读、稿本概念琐谈、古地图鉴定与定级、拓片制作鉴定以及古籍鉴定新方法等10余个模块,授课过程中注重互动观摩与案例分析,确保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本领归。师资力量阵容强大,汇聚了陈红彦、翁连溪、韦力、李国庆、赵前、冀亚平、艾俊川、郭立暄、李坚、白鸿叶、拓晓堂、易晓辉等一批古籍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结合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专题分享前沿动态,呈现了一堂堂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二、服务保障周到,课程配套丰富

为确保培训顺利开展,协会秘书处周密细致做好筹备工作。充分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发布招生通知,严格开展资格审核,精心设计培训文案,动态调整培训方案,定向确认授课安排,有效回应学员需求。针对外地学员需求,协助预订国图宾馆住宿,确保学员住得舒心、学得专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培训教材及配套保障上亦倾力支持,学员报到时领取的《荀子》主题古籍文创袋,内含《古籍鉴定与保护》《中华典籍聚珍》等学习教材和通识书籍;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段开设古籍图册专区,供学员选购珍稀版本图册,方便课后延伸学习。多措并举,有效丰富了学员课堂内外知识的吸收和转化。

三、学习成果丰硕,学员收获满满

培训班于9月21日圆满收官。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培训干货满满、启发深刻,对古籍鉴定与定级能力提升显著。往期学员王英明表示:“每天沉浸在古籍知识的历史文韵中,身体虽感劳累,内心却十足喜悦充实,老师们博学全面的讲授,每天都感觉时间匆匆。”径山寺图书馆许玉环表示:“要将课程中所学知识运用到径山寺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中,推动寺院藏书实现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搭建起寺院文化与公共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青年学员杨钰博表示:“作为一名对文物感兴趣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次培训学到了许多超出我认知的知识,同时也将我的地基打得更牢固了。”
面向社会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是协会长期坚持的工作方向。本次培训班延续协会立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职能定位,整合优质资源,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后续,协会将深入基层调研,结合行业需求,继续举办“古籍书目数据库智能化建设”“古籍装帧与文化创意”等多样化专题培训,以强化社会层面的古籍保护人才建设为抓手,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打造成为“古籍工作者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