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动态资讯
协会动态
文化资讯
通知公告
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总结座谈会暨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桂林)举办
时间:2025.10.24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藏书报》

2025年10月21日至22日,“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总结座谈会暨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桂林)”在广西桂林举办。本次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广西桂林古籍保护中心)、桂海碑林博物馆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持。文化和旅游部社会组织党建和业务工作指导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党委书记宋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十四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原馆长熊远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何晓萍,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子西等出席活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古籍保护中心代表,以及金石传拓专家、公益组织代表及媒体代表共计约70人参加活动。

漓江之畔共襄盛举,多方协作共创未来

10月21日上午举行的活动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长吴凯主持。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子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何晓萍、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文化和旅游部社会组织党建和业务工作指导员宋晨先后致辞。

王子西表示,桂林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兼具自然盛名与2000余年积淀的文化瑰宝。当前桂林正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此次活动正是展示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的契机。桂林将以活动为抓手,做好古籍保护传承与历史文化利用,推动文旅融合以激活文脉价值,助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何晓萍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古籍原生性保护、数字再生性保护、活化传承性保护方面的成效。她表示,广西将持续深化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合作,引进《永乐大典》等高品质文献大展,开展“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 等活动,探索“古籍+”创新路径,拓展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魏崇结合党和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列文件精神和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强调需加强文物保护的科技支撑、社会参与与国际合作。他指出,此次活动是社会参与和宣传推广的典范,体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长期紧密合作成果。面向“十五五”,他提出深化志愿服务体系、丰富品牌内涵、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几点希望。

宋晨表示,志愿服务行动总结与传统晒书大会携手亮相,从不同维度展现古籍保护的当代实践,二者共同构筑起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平台。他强调了在古籍保护这项专业而艰巨的事业中,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广大志愿者的深厚文化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建议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专业引领、拓展社会参与、弘扬志愿精神等方式,推动古籍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志愿服务力量十年耕耘,铸就古籍保护服务品牌

今年恰逢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十周年,也是“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实施十周年。21日上午召开的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总结座谈会上,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作专题报告,深情回顾了十年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扎实推进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历程,系统梳理了该项行动十年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示。志愿服务行动2015年以普查试点起步,2022年升级为多维度保护服务,十年间覆盖25省(区、市),370所高校1908名大学生志愿者及361名业界、社会志愿者深入362家基层单位,完成269.7万余册(件)古籍普查整理,多次获国家级荣誉;2025年行动呈现普查审校深入基层、数字化与修复并举、宣传推广多样的特色。刘惠平指出,该行动已积累健全机制、助力工作突破、调动社会参与的经验,搭建三重桥梁、凝聚多方力量;“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强化人才培养、创新宣传、科技赋能、凝聚社会力量,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形成推动古籍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会上,作为组织单位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长钟琼介绍了“2025年桂林行”实践:招募硕士志愿者,完成多地图书馆石刻拓片及桂林中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民国线装书普查;创新“石刻拓片+古旧文献”双线模式,结合桂东北地域特色,以“老带新”机制培养人才,联合博物馆、高校及出版社形成合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秦小燕分享了“2025年广西行”成果:联动高校组建专业志愿者团队,开展专业培训,采用轮岗模式,完成1035条书影补录及7000余页审校;依托“阿图籽”志愿服务品牌扩大影响,构建“公共图书馆+高校+社会力量”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公益资助单位代表、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博事业部总经理王金良介绍了企业以技术赋能古籍保护的实践。基层受援单位灵川县图书馆馆长毛向群分享了十年间收集800余份石刻拓片、为地方文物保护提供支撑的成果。志愿者代表、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林楚瑛则讲述了参与碑刻编目与古籍普查的经历,感悟到古籍保护的代际接力意义,呼吁更多青年参与。

为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路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分别与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博事业部总经理王金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总编辑廖生训、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接励、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党支部书记彭德泉、《藏书报》总编辑王雪霞等单位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古籍保护志愿服务、研讨文集出版、专题片制作、捐赠宣传经费等,并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桂海碑林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本次活动承办协办单位颁发感谢状。会议还播放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十年”专题片的片花,该片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与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团队联合制作,成都联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益赞助,回顾了十年行动中的感人故事与关键成果,影片将于近期公映。

会上,两本新书的发布及捐赠仪式同步举办。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向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捐赠《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1949-199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及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捐赠《石刻里的广西》。

聚焦广西石刻文化,展现石刻文献魅力

10月21日下午,“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桂林)”如期举行。桂林主场活动突出展现广西石刻文化,通过晒书、展览、体验、交流等多元形式,生动呈现石刻文献的历史价值与当代魅力。活动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副馆长曹旻先后主持。

专家主旨发言环节,国家图书馆原馆长熊远明围绕国家图书馆藏广西石刻文献、古籍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展开,指出晒书习俗精神内核历久弥新,当下晒书是守护文明根脉的重要手段,还从法制保障、编目整理、保护传承、数字赋能四方面提出思考,强调要充分依据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文件,系统开展石刻文献普查、传承传拓与修复技艺、借数字技术实现石刻“永生”,同时介绍了国图馆藏广西石刻拓片。

随后,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凌,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桂海碑林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曾燕娟等三位专家,分别从历史脉络、文物研究和民族古籍等角度,深入阐释了广西石刻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实践。

在晒书分享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兴安县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代表分别就“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刻故事、灵渠流域的石刻文献保护,以及石刻类图书的出版成果等主题进行了分享。活动现场同步举办“山水镌文 墨韵传薪——广西石刻书法展”,系统展示广西地区珍贵的石刻拓片与研究成果。

10月22日上午,参会代表赴桂海碑林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实地观摩金石传拓技艺与石刻文献展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桂林传习所的古籍修复师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志愿者们现场演示了石刻传拓、拓片修复及编目整理等工作流程,使与会代表在摩崖石刻与山水意境间沉浸式体验了石刻文献保护与研究的完整过程,近距离感受千年石刻的温度。

版权声明 | 关于协会 | 地理位置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7030921号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中关村南大街33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