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道春行早,更有早行人。”三月中旬,中国古籍保护协会“2017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在安徽率先启动。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针对今年全省古籍普查攻坚阶段普查点分散、普查难度差距较大等特性,先组织专家集中督导调研,再有针对性地选派具有2016年暑期古籍普查经验的志愿者,灵活机动开展普查。
截止2016年末,安徽省古籍普查任务进展整体较为顺利,全省57家古籍收藏单位中,有21家69592部古籍已全部完成普查数据。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普查工作会议的布署,省中心对36家未启动普查的单位按所属系统分类为21家公共图书馆、8家文博单位和7家高校图书馆,结合今年六月初启动的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契机,先行对公共图书馆系统分组督导,针对古籍藏量较少、具备普查条件的14家公共馆代为普查或具体指导,其余7家单位先后向省中心提出参加“2017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安徽行”的受援申请。省中心考察受援馆普查条件后,先后推荐文化志愿者8人赴3家县级公共图书馆援助开展古籍普查,650部古籍已经全部完成普查数据,其中潜山县图书馆130部、岳西县图书馆259部、亳州市谯城区图书馆261部。
宣城市图书馆是今年安徽志愿服务行动的第四家受援单位,馆领导在市局大力支持下,与省中心签订协议,调动专项资金,在省中心指导下积极筹备普查文化志愿者活动,确保于五月完成馆藏古籍普查,力争在文化部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达标一级馆。五月八日,省中心督导组与安徽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和文学院领导协商,带领来自安徽大学研究生院2015级的郑超、刘兆艳等8名同学赶赴皖南宣城。下午三点,宣城馆图书馆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市局葛少青副局长向文化志愿者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了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亲自向参加宣城站点服务的志愿者队长郑超同学授旗,为志愿者们佩带志愿活动徽章。
宣城市图书馆是近年落成的新馆舍,之前由于长期处于基建和搬迁的特殊时期,馆藏古籍受客观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开展普查登记。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伊始,该馆向省中心申报馆藏古籍量为126部1339册。新馆落成后,该馆领导将古籍迁入位于该馆二楼西侧的独立特藏书库中,专门购置了樟木书柜及部分樟木夹板,照明条件和恒温恒湿机组齐备。由于该馆没有专职从事古籍保护的人员,加之新馆建设期间古籍存藏环境不佳,古籍未编并排架较为混乱。市文物部门在之前的全国地面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确认该馆古籍台账目录526部,与该馆向省中心申报的126部差误较大,且没有古籍财产册件数登记号别以及古籍版本著录项。那么,宣图特藏书库中的古籍究竟有多少部多少册呢?不完成普查,这个疑问始终缺少令人信服的答案。
越是在普查全面收尾攻坚阶段,越是不能放松对古籍普查数据的质量要求,这也是省中心为下阶段所肩负的《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工作提前打下的基础。省中心督导组为宣城市图书馆制订周密细致的古籍整理与普查实施方案,承担该馆普查审校,采用边普查、边培训、边整理分类、边登记财产的同步模式,组织志愿者在短短七天中,为该馆完成从整架编号、版本鉴定、分编著录、书影扫描、写签归架的全部工作,该馆共计收藏古籍492部1360册,全部逐册标识财产号(索书号),书签、排架、书目数据对应明晰,古籍普查平台上492条包含书影与定级的全13项拓展级普查数据经一审已经提交至省中心。文化志愿者们帮助该馆摸清了古籍家底,《宣城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即将提交省中心合册出版审校。
文化志愿者们在宣城站普查活动中,跟随省中心一审边普查边校改,目验原书,增长知识。每天同处一室长达十小时的普查经历,更增进了同学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大家不仅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懂得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十五日,部分志愿者将再次启程,赶赴皖北阜阳,参加下一站在阜阳市图书馆的古籍普查活动。
目前,安徽之行已为4家受援单位完成了1142部古籍的普查任务,阜阳市图书馆280部古籍也将于五月底前完成普查。安徽省57家古籍收藏单位中有40家对遗留的未编古籍尽数整理分编登记上架,普查登记古籍70288部古籍,全省古籍普查任务已完成96.57%,《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已经出版。省中心下半年计划继续在文化志愿者活动中推进15家高校和文博单位的古籍普查。
今年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举办文化志愿者活动的第三年,继“2017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安徽行”率先启动之后,协会将在上海、湖北、吉林、山东、四川、云南、新疆等七个省区将陆续推广,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古籍保护事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