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行业协调
志愿服务
合作共建
企业推介
信息发布
编译出版
金陵科技学院“2018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上海行”活动纪实
时间:2022.12.01 来源: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14、15、16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8位同学与4位老师组建的“备豫红色文献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接受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委派,2018年7月9日赴上海崇明区图书馆和金山区图书馆,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2018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上海行”,协助所在馆进行古籍普查和登记。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志愿服务,我校的师生志愿者参加了由南京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古籍普查专业培训(6月25日至29日),培训结束后根据计划安排分赴上海开展工作。上海图书馆、崇明区图书馆、金山区图书馆与金陵科技学院协调配合,安排专人负责对接工作,并热情、周到地为志愿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让参加普查工作的师生们很快投入到古籍普查业务工作中。

  志愿者们首先调查古籍存藏状况,对古籍进行除尘整理,逐册登记著录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子目和存缺卷等相关信息;然后再由带队教师对数据进行审校,不仅节省了普查时间,加快了普查进度,而且保证了古籍普查数据的质量。截至7月24日,短短15天内,志愿者们共录入古籍1510种,14682册。至此,金山图书馆50%古籍、崇明图书馆40%古籍的普查工作已经完成,这也为2018年底完全结束古籍普查、出版目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整理编目的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一册册、一部部古籍的整理编目、分类排序、基础版本鉴定,将课堂上学习的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古籍整理实践,进一步培养了实践与思考的能力。施凌燕同学整理著录《皇清經解》一千四百零八卷,真正理解了这部丛书“汇集儒家经学经解之大成,是对乾嘉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的学术地位;单晶晶同学经过多方查核,确定了馆藏《白香山詩長慶集》是康熙年间的刻本;孙雯同学通过比对“学苑汲古”数据库的图片,确定(宋)吳淑撰注的《重订事類賦》,刻於乾隆三十年;夏翁可依同学第一次编的丛书是《春在堂全書》,存31種390卷,共98册,花了一整天;经过实践锻炼,后来编《正谊堂全書》仅用了一上午。

  

  志愿者们与古籍的朝夕相伴、亲密接触,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和尊重,也领略到古籍的珍贵精美和流传不易。沈忱同学说:“翻动书页,感受文化,守护文明,传承精神,与古籍相伴是最美好的事情。古籍中承载着智慧的流传,时光的厚重。我们要将手中的古籍变得有序,守护住这传统文化的延续。”沈忱同学在金山图书馆遇到了一些清末民国的拓本,这些拓本原石已被国家列为保护文物,无法再进行传拓,拓本就显得尤为珍贵;她所录的《爨宝子碑》兼有隶楷的特点,风格质朴原始,独树一帜,在书法史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徐晨同学说:“通过这次志愿者活动,我有幸直接接触到了古籍,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古籍独特的魅力。”严圆梦同学著录到一套保存完好、校勘精审、刻工细致的明刻《文献通考》,非常高兴:“善本永远是少数,重复单一劳动或许显得毫无惊喜、枯燥疲惫,但触摸书页时,体会到的那种与前人心血相连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好。”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刘惠平会长曾经说过:“做好古籍普查,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利用。经过调研,当地就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修复和保护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志愿者们也了解了金山和崇明图书馆的存藏以及古籍损毁情况,提升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和自豪感,产生了保护古籍的愿望和从事古籍修复事业的决心。王欣蕊同学所著录的《漁洋詩集》是清康熙八年(1669)的吳郡沂詠堂刻本,她痛心地发现破损状况严重,希望能尽快修复。单晶晶同学也看到有些书虫蛀的地方都破散了,认为修复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是还是可以一试的。

  严圆梦同学说:“古籍在漫长的岁月中逃不脱散佚、毁坏,要使他们存续下去,要是灿烂文明得以延续,普查整理是最基础、最必要的付出,这是一种坚持、一种抗争。”古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现在我们在古籍整理、保护与修复领域的一切坚持与抗争,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通过“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不仅提升了古籍保护专业师生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更为宝贵的是培养了大家热爱中华文化、保护文化典籍的精神力量和历史使命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感受文化,体味传承。

版权声明 | 关于协会 | 地理位置 | 联系我们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中关村南大街33号  邮编:100081